就愛看電影

目前分類:李行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國電影理論家安德魯.沙里斯曾在1960年代,對電影導演定位與評價時用的提倡 「技匠、風格家、殿堂導演」的「三個同心圓」方法中,對「殿堂導演」定義是「即那些技法成熟,並具特殊現實透視力與寬闊人生視野的傑出導演」。那麼,我想李行導演絕被稱為「殿堂導演」可說是名副其實的

        「特殊現實透視力」而言,李行導演的故事背景大多數的拍攝都是以台灣農鄉為背景。這也使人們從中看到了實際的現實情況,在不失真的情況下,對外傳達了一種宣傳文化的信息,且容易引起台灣人的共鳴。雖然在當時代許多影片都需要以國語而非台語錄音,因此讓人聽起來難免有些彆扭,但是李行導演不失其拍攝「現實」的自我要求,盡量地讓演員們親自配音,以使整部電影中情緒的起伏和語調能相互配合。

薇吉诃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也奇怪,再選擇李行導演電影的時候,我選擇了「早安台北」這部電影來做賞析,只單純的因為先前讀過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因此我一看到這片名,我便開始好奇其中是否有關連性?但在看完台北人之後,才發現兩者其實是天差地遠。

相較於課堂中看過的李行其它作品如「原鄉人」,或者是我有看的另外一部「蚵女」,我覺得早安台北正如其名,是充滿活力、且步調比較輕鬆的一部小品。全片感覺並沒有使用太多複雜拍攝技巧,故事也並不難懂:以天林為軸心,勾勒出他還有他的家庭、友情、還有他的愛情。天林是喜歡唱歌,喜歡自由,全片不時穿插好聽的歌曲、廣播,加上他三不五實令人會心一笑的嘴皮子--這些都讓我感覺非常的清新而且輕鬆。

ILLUMINAT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行,是知名的台灣導演之一。他的電影風格深入台灣電影界。

他原來是演員,但後來與張芳霞合導了《王哥柳哥遊台灣》,結果意外在票房上大賣座,開啟了李行六十載的導演生涯。他繼續完成《凸哥與凹哥》、《兩相好》、《金鳳銀鵝》等作品。1964年,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龔弘受到《街頭巷尾》啟發後,決定要攝製反映台灣現實生活的寫實電影,但這種寫實是經過篩選、過濾、能夠鼓勵人心的健康電影。龔弘認為,寫實並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樣也可拍出溫暖人心的人情味,加上台灣當時實行農村改革,於是選定以農村或勞動為題材。

yes8906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行導演在初中時看高中學長姐演野台劇很吸引他,所以他加入了中學劇團幫忙抬道具、搭野台的景。大一時,讀了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戲劇組,然而當時發生了徐蚌會戰,他們一家人就和國民政府一起遷來台灣,就讀省力教育學院(師大前身)教育系,但因為對教育沒有太大興趣,便參加學校劇團,畢業時對演戲有興趣,便當演員,但常常演老人,當時化妝技術很爛,他也覺得演老人不太得志,便開始製片,而龍芳先生對李行導演影響很大,算是他的恩人,邀請李行導演改行拍彩色紀錄片,經過種種曲折,才奠定了李行導演拍台灣電影的志向。       

    李行導演拍了很多片,也得過很多獎項,像是1965養鴨人家第三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67路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971秋決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1978汪洋中的一條船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1979小城故事第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等,還有許多獎項。

普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