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愛看電影

目前分類:台灣新電影前的台灣電影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viator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1983年以前的台灣電影,我選看的是白景瑞導演的「台北之晨」。

白景瑞導演大學時與同為話劇社的李行結成好友。1957年退伍後,擔任自立晚報影劇記者,並以筆名「白擔夫」在聯合報撰寫影評、畫評。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影響,決心赴義學習電影。1964年學成歸國,進入中影任經理,一方面四處演講以傳播所學新知,並協助中影添購新器材;另一方面從剪接、策劃而到導演,為健康寫實路線代表人物。

kb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三十歲 在當時那個封閉的年代,我只能說是個很有膽量的電影,他碰觸了之前大家一直都不敢碰的話題"外遇",大致上都是在描寫母親與孩子之前的衝突,從母親外遇,背叛家庭之後,這個陰影的種子就開始在男孩的心中萌發,他開始責怪他的母親,厭惡他,抗拒他,長大之男孩帶著怨恨離開了母親,這一走就是許多年,雖然她知道她母親還是默默的關心她,但,兒時心中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但同堅強與厭惡的同時,男孩也流露出一絲絲的想念,最後在男孩搭上火車之後,那衝擊,推開了陰霾,顯露出他還是愛著她母親的心情,雖然已經來不及了,導演也在最後給了腳色賞罰,也再次應證了,中國人有傳統道德的拘束;如果今天的結果是母親跟外遇對象兩兩雙飛,神仙眷侶,我看這部影片根本就不會出現在市面上。


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觀賞的是侯孝賢導演1981年的作品《風兒踢踏踩》,這是侯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和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一樣,走的是清新風格的學生電影類型。在台灣電影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這一階段的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電影除了以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外,也讓一些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像侯孝賢導演就是在這時候拍攝了他導演生涯的頭兩部片子。侯孝賢導演,1947年生,祖籍廣東省梅縣,1948年全家移民到台灣,畢業於國立藝專電影科,1973年踏入電影界,在1983年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開啟台灣新電影浪潮,而後以台灣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在國際上享有知名度,確立了他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

   《風兒踢踏踩》是一部典型的溫馨愛情小品,由鳳飛飛、鍾鎮濤主演,故事描述女主角幸慧偶遇眼睛失明的男主角金台,兩人日久相處漸生情愫,然而幸慧對金台的感情卻掙扎於自己的夢想之旅和積極追求自己的同事羅仔之間,但電影最後還是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歡喜結局收場。在觀賞片子時,如同老師說的從配樂的感覺就可以知道電影是悲劇或喜劇,這部電影以輕快活潑的歌曲以及童謠做背景,讓輕鬆幽默的劇情更加突顯。而電影這種淳樸清新的風格在侯導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都可看見,甚至劇情也有相似之處,例如幸慧為了幫弟弟代課而回到家鄉,並且和金台在這段時間培養出感情,與《在那河畔青草青》中男主角替姐姐代課去到內灣並邂逅女主角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是一部看完後心情會非常愉快的電影,裡頭不時出現一些令人莞爾一笑的情節,像是改編畢業歌歌詞(青青校樹,芭樂蓮霧…),也能看到侯導如何將簡單的愛情故事說的生動有趣的功力。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相信許多五六年級生耳邊響起這段飄渺空靈的音樂時,便會浮現到屠忠訓導演於1978年時拍攝下的那張­-令當下年輕人都深深著迷的那張「歡顏」。

先從導演屠忠訓談起,屠導雖然大學時代是讀的是法律科系,但畢業後卻直接從事電影相關工作,和胡金銓導演合作拍攝幾部賣座電影(如:龍門客棧、俠女)之後也相繼執導了許多武俠片,理所當然其特色受胡導的拍片風格影響甚鉅。而稍後轉型所拍的第一部文藝電影「歡顏」更是一舉成名,不只捧紅了飾演玉女形象的女主角胡慧中,也開創了接下來一連串此類學生電影的風潮。

evolv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69年以前,台灣僅有台灣電視公司」一家。到了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CTV)成了台灣第二家成立的電視媒體公司,並在開播後每日播出兩小時的彩色電視影片。這無疑成就了台灣人對電影的熱愛。

薇吉诃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上查詢了有關《養鴨人家》的資料後,發現正面評價倒是不少,於是我便決定拿它來做主題了。

光從一開始的幾幕大場面,我便能感受到從前鄉村文化的氣息。而大場面這種拍攝手法,似乎在從前的台灣電影上並不多見,李行導演適當的應用,的確為本片起了個引人注目的開頭。

amazing30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存壽,台灣電影導演,江蘇省江都縣人。於1949年到達香港,就讀於香港文化專科學校,。1955年,進入四維影片公司工作,擔任編劇,曾編寫由羅維執導的《多情河》電影劇本。1956年轉入邵氏電影公司,擔任編劇與副導演等職。1963年來台,與李翰祥合組國聯電影公司。他的電影作品中,被公認最好的有《破曉時分》、《母親三十歲》及《窗外》。

  台灣電影於60-70年代出現了長足的進步,攝制水準提高,影片市場擴大,影片題材廣泛,國際穫獎影片增多。80年代以後,台灣出現了以“小成本、新導演”爲特色的新浪潮電影和由小說改編成劇本的文學電影熱,題材更加廣泛,表現手法更爲創新,內容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寫實化,在編劇、制體和表演上都具備了相當的水準。但台灣電影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電視、錄相帶、MTVKTV等的出現,對電影業造成沖擊,使電影業的發展徘徊在藝術與商業化的路口。

笨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琪的那頂帽子)是由黃春明所寫的短篇小說,在1983年與〈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改編成的電影。小琪的那頂帽子)導演是曾壯祥,故事內容主要是敘述兩個不同背景的推銷員,一起到鄉下去賣日本的壓力鍋,並與總是戴著帽子的小琪相遇。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部電影集結了台灣電影的菁英製作而成,由李行導演、侯孝賢編劇、陳坤厚攝影,改編自小野作品的一部輕鬆小品,獲得第17屆金馬獎五項提名,包括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男配角(江明)、童星(歐弟)、改編劇本(侯孝賢)及電影插曲(「早安台北」詞:孫儀、曲:翁清溪),但最終只拿下最佳劇情片。

此部電影運用平實的手法講述當時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現況,又不會過渡粉飾太平,包含親情與愛情,是一部溫馨的作品,看完後會感覺世界還是充滿無限希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畢的故事〉是1983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此片由導演陳坤厚跟編劇侯孝賢聯手執導,其劇本是依據作家朱天文的小說《小畢的故事》為基礎,再行改編的作品。內容簡單寫實、深入人心,寫出過往的眷村生活,讓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純樸氣息。

此片是由小畢的鄰居朱小凡以第一人稱的觀點旁述,在全知觀點的壟罩下,觀眾得以掌握整個故事的全盤發展,因此在觀賞上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此片是由小畢的母親帶著小畢嫁予其繼父老畢為開端,在名字上,原本的林楚嘉改姓畢而成畢楚嘉,也正因為這個因素,老畢雖說對小畢是非常的好,少打罵而多用勸解,但在整部片當中,處處透露出一種父子間過分客氣的感覺,雖說姓氏是一層羈絆,但畢竟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在小畢幼小的心靈中,總是會有所排斥,並隨著成長的過程,小畢逐漸步入叛逆期,因而在最後因血氣方剛而與老畢有了言語上的衝突,進而劇本在一瞬間進入高潮,從前面的平凡生活,直到最後幾分鐘的大爆發,母親的死改變了小畢,老畢也道出了令人感慨的心聲,整部戲是如此的平凡,但在最終的爆發卻又令人感到震撼,顯出其平凡中的不平凡,從簡簡單單的生活當中揭露出一個令人惋惜的家庭事件,更令人感到不捨,不用太過浮華的劇情且令人深刻的融入在劇中,這正是我認為該劇本好的地方。

cathy512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打這篇心得剛好是最後一次上課結束後,在課堂上剛看完另一部侯孝賢導演的電影「風櫃來的人」,實在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差不多的時代背景,在海邊的鄉下生活,甚至都是由鈕承澤作主角,有時看著看著就會不自覺把一些場景在腦中重疊,雖說這部是由陳坤厚導演主導,但還是很容易可以看到一些侯孝賢導演的影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陳坤厚導演的早期影片中,常和一樣是李行班底出生,思想與觀念較為接近的侯孝賢合作拍片,陳坤厚攝影、侯孝賢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小畢的故事這部影片,不難看出應該也是如此。

 

小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七零年代台灣,十大建設計畫的正式展開,象徵著政治上有了新的方向,但在社會中

仍瀰漫著保守的氣氛。1973年,一部突破性的電影-母親三十歲正式問世,其話題性足以

Чайковски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選擇台灣新電影以前的台灣電影的主題時,又選了胡金銓導演的《山中傳奇》,主要原因是自己本身就相當喜歡古裝電影,屬武俠片又更令人喜愛,而在看了《大醉俠》之後,覺得胡導在古裝武俠片的表現上,真是太讓人驚嘆,我非常喜歡他的精細講究。不過《山中傳奇》有點超乎我的想像,就是說它跟我以為的武俠片不太一樣,看完之後我反倒覺得它比較像靈異片。

        剛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重複出現僅有男主角一人獨自行走再行走的畫面,因為構圖都是很美的,感覺都像是設計過的,畫面取景也都讓人覺得絲毫沒有多餘的鏡頭,所以不會令人覺得單調無聊,只不過就是不曉得故事為何遲遲不往下發展,而且又不時出現一些似幻似真的人物,讓人看了很疑惑啊!

chin1992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資料,李翰祥導演曾經拍過各類型的電影,屬於多方位發展,包括黃梅調經典、歷史宮闈片、文藝片和風月片,其中又因女主角淪為脫星等爭議,形成褒貶不一的評價。

  此次我選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觀賞影片,為李導演在邵氏公司時期,自編自導之作,為與對手公司競爭,此部片積極創製趕工,在極短時間完成上映,不僅票房甚好,也獲得好評,更奪得多項大獎: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女主角、演員特別獎、音樂、剪輯;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美術指導、音樂、錄音;第七屆舊金山國際影展優異影片獎。

sj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侯孝賢導演1973年進入電影界,擔任名導演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作品有《早安台北》、《蹦蹦一串心》等。自1981年《就是溜溜的她》起開始擔任導演,並與陳坤厚搭檔,由侯孝賢編劇、陳坤厚擔任攝影師,兩人輪流執導,拍攝一系列頗為賣座的商業片。《風櫃來的人》(1983),與之後的《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皆為侯孝賢自傳性電影階段,他在這些影片裡所關注的青少年成長、鄉土題材與所發展出來的美學風格成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標記,對當時與以後的台灣電影影響深遠。

cl4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520日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武進。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在就讀蘇州國立社會育教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組時,便參與過曹禺名劇《雷雨》的排練。1948年遷台,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大學)就讀,加入話劇社,參加演出及導演,並時常參與校外職業劇團與電影公司的演出。畢業後入伍接受第一期預備軍官訓練,結訓之後在省立師院附屬中學教了一年書。1954年,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期間仍積極參與電影的演出。1958 年,與張方霞、田豐聯合執導台聯影業公司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為其第一次執導演筒,此片轟動一時,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1958-1962 年,李行拍攝了多部台語片,直至1963年的國語片《街頭巷尾》,結束了李行的台語片時期,開始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

 

大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電影賞析作業四 

原科13 9810106 李其軒

qazkevin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寞的十七歲》是1967年白景瑞導演拍的電影。它是講述家境富裕的17歲的女孩丹美的心理和行動,真切與度過青春期的,彷徨與現實生活的少女。

 

yes8906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英烈千秋》完成於1974年,檢視當時時代背景,正逢台灣日本斷交;加上功夫片的興起,於是當時的中影集團開始著手規劃一連串的愛國宣政電影。而其中,《英烈千秋》便是其頭陣,民眾反應相當熱烈。

        整部電影的劇情簡單,便是在敘述國民政府抗日名將張自忠軍長生涯幾件重大的抗日事蹟,為人處事,還有其壯烈的愛國精神。雖然我認為劇情本身並不特別吸引人,但透過對張自忠軍長個性的刻劃,例如:他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氣質,對漢奸決不寬容,因此人稱張剝皮,但對下屬卻是疼愛有加,事必躬親,有情有義;日軍盧溝橋事件爆發後要求談判,張自忠一人單刀赴會大使館,在眾日本將領們面前捍衛國軍尊嚴,不急不徐,正氣凜然;因為對中央命令絕對服從,他忍辱負重,在眾人一片唾棄聲中,接下自治國市長一職,只為和日軍斡旋,為國軍爭取更多時間;返鄉後過家門而不入;乃至於最後在南瓜店死守最後防線,戰至一兵一卒,然後拔刀切腹壯烈自盡…….這些描寫張自忠軍長近乎於神化的人格特質,都為這部戲增添了不少看頭。

ILLUMINAT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