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愛看電影

目前分類:《龍門客棧》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龍門客棧從一開始,就給人一種衝突的平衡,一觸即發的感覺,你完全不知道下一秒鐘,你會看到什麼...整部片子之中著墨於人性的刻畫,不論是雨前寧靜.狡猾猜疑.甚至到最後的互相廝殺生死決戰,胡金銓導演,不只於武打方面的招式,人物簡單的對白,衣著表情的特色,甚至到音樂拍板的控制,都是可見其用心之處,東廠小人的胡亂揮刀,大俠的正氣一砍,這深深的刻劃出了人物性格,也表明了何謂大俠,略過大量的對白說明,用武打或是其他設計,完整的刻劃出腳色性格,這些精心的設計,都讓這部影片在當時更受歡迎。

    反觀現在大多數的武打電影,過於著重於武打效果,腳色性格完全不明顯,過度的想要創造一個英雄,或是傳奇,常常看完了之後的感覺就是XXX又拯救世界了,這個世界真危險動不動就要被毀滅,我覺得跟西洋電影的引進有關,英雄主義的引進,讓現在大多的武打片都變調了,就像造神一樣,如果不小心成功了,你就或看到她出第二集或是第三集,很多時候花了錢看完之後,心得就只有,不知所云。

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金銓是台灣電影一代大師,許多電影作品都堪稱經典,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是1967年上映的龍門客棧》,此部電影在當時十分賣座,至今仍經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堪稱是武打片中的經典!而此部電影的成功,更造就了1971年俠女一片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獲得第二十八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也使胡金銓一躍成為國際知名導演。

  《龍門客棧的經典之處在於不只是武打,而是武中有文,俠中有禪,活用京劇又發揮了高度現代電影風格,充滿東方特色。此外,片中對配樂的講究對武打過程及雙方對峙的緊張氣氛亦有相當程度的加強效果。除此之外,片中場景及道具服裝之講究一令人十分驚艷,展現導演斤斤計較,要求完美的風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慣於好萊塢的拍片手法,武打片著重於力道的拿捏,和動作的細膩度。但胡金銓1967年作品《龍門客棧》中的武打情境用現今的角度去看,雖然會覺得有點好笑或是笨拙,不強調動作的細膩度,但是在氣氛的拿捏、配樂、節奏上卻是現代電影中很難望其項背的,用另一種方式襯托出武打場面的氣勢和緊張度。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運用了京劇的元素,「搭搭搭...搭搭」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節奏配合腳步的運走,使得原本應為散亂的打鬥變為亂中有序的武打藝術。涇渭分明的正邪兩道,最後仍是正義得以伸張的道德觀,在《龍門客棧》中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


徐漫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胡金銓導演在1967年所執導的《龍門客棧》被許多人視為是武俠片中的經典,這部電影當年在台灣上映時不僅叫好又叫座,甚至還打入國際市場,在日、韓、歐、菲等地都轟動一時。

    或許是我已經習慣於現今武俠片中那種令人眼花撩亂的聲光特效,回過頭來看這部台灣早期拍攝的武俠片,一開始對於片中的武打場面不免覺得有些單調,但細細品味後,我認為除去華麗效果的包裝,反而更能凸顯打鬥畫面的真實感。此外,我非常喜歡導演運用京劇裡會出現的鑼鼓點配樂來製造懸疑緊張的氣氛,觀眾在隨著鑼鼓點「咚咚咚…」的急促節奏下,屏氣凝神,讓人有一種大事即將發生的預感。雖然《龍門客棧》中的武打十分逼真寫實,但是片中的正邪兩方在打鬥時,壞人總是輕而易舉地就被好人解決,就算是在一對多的情況下,大俠只要拔出劍咻咻咻地揮砍幾下,周圍的壞蛋就全數倒地了,反觀大俠們卻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即使亂箭迎面射來,也是能夠輕輕鬆鬆地擋了下來,我想導演除了是想顯示那些俠客俠女們的武藝之精湛高深,也有一種邪終究不能勝正的意味。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龍門客棧,覺得很有印象,覺得曾在哪裡見過,但回想看過的武俠小說裡卻沒有這個名詞,上網搜尋發現「新龍門客棧」,張曼玉1992年的演出,曾經在電影台看過,但也只剩下模糊的印象,因此看原版本的龍門客棧時不知道劇情,有看第一次的新鮮感。

  龍門客棧以明朝為背景,講述一群被東廠迫害的人們與東廠在客棧裡的明爭暗鬥,角色的表情、動作,正邪兩方的較勁都有入微的刻畫,尤其是動作的調度,角色們在客棧裡到處穿梭,到處躲藏,忽遠忽近,可見導演對於每一個鏡頭的認真以及處理的細膩,對於習慣看好萊嗚電影的我們,習慣了看真槍實彈、血腥刺激和炫目的特效,龍門客棧裡角色的過招、對峙就別有一番韻味,讓我想起看京劇的經驗,演員的服裝、化妝、動作都很講究,象徵性的動作、步伐取代直接的演出,對於我,真的有點看不下傳統的京劇,龍門客棧對於京劇就算非常新潮、非常逼真了,也難怪當時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叫好又叫座,此外,室內的武打也別開生面,深深影響後來的武俠片。

ext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門客棧─本電影中經過設計的舞台,將影片中正反三方角色從挑釁、猜忌試探、正式開戰到最後的生死相搏,這些種種矛盾都發生在狹窄的空間裡。這樣不僅可以花更多時間著墨在主線故事裡,同時也容易營造一種懸疑的氣氛。

拍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胡金銓導演,生於一九三一年,由於自小認識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從其聽到許多武俠類的,使得胡金銓從此對武俠世界印象深刻,也促使其往後的電影風格,著墨於武俠片中。[1]

        我挑選的影影片為龍門客棧,於1967年上映,於隔年參加一九六八年柏林國際影展,另獲得中華民國五十七年金馬獎最佳編劇獎的殊榮,此外本片同時打入國際市場在日、韓、歐、菲等地都轟動一時。其劇情取材於明朝的「奪門」之變,闡述當時東廠及錦衣衛奪權干政的惡行。[2]

cryingw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門客棧是胡金銓導演1967年的作品,算是武俠片的代表作之一。習慣了較現代的武俠片,龍門客棧的步調相較之下緩慢許多。很多片斷只靠鏡頭轉換,畫面帶到角色的眼神交流,幾分鐘內沒有一句對話,雖然緩慢卻意外地讓人感受到緊張氣氛,如箭在弦上一觸及發,比起現代的武俠片緊湊的節奏是不同的味道。

而在武打的片段中,龍門客棧缺乏了現代武打片的聲光特效,或是吊鋼絲飛岩走壁的誇張動作,不可否認,當時的武打不夠精彩華麗,且大俠出手兩三下就把對手打倒過於誇張。另外,龍門客棧中戶外的武打畫面,大多從旁邊遠距離拍攝,偶爾有人物的特寫,感覺拍攝角度有點單調。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以為早期電影科技還不發達,沒有那麼多的聲光效果與鋼絲特技,看起來應該比現在武打片來的沒有那麼的震撼與真實。

小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金銓導演拍過多部武俠片,代表作為龍門客棧、俠女、山中傳奇等,曾經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佳攝影獎,並入圍過金棕櫚獎,國片金馬獎最佳導演、影片殊榮。

cl4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門客棧為胡金銓在台灣執掌的第一部電影,成為六零年代台灣最賣座的一部電影,由於其獨樹一格的武打風格,也引領台灣電影的武打設計更趨於真實,掀起一陣新型的武打風潮。
  胡金銓生於大陸北京,1950年到了香港並輾轉進入了邵氏公司,1964年編導玉堂春,為首部作為執行導演之作,在1965年轉到台灣國聯公司並於1967年指導了第一部影片龍門客棧
曾經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佳攝影獎,國片金馬獎最佳導演、影片殊榮;1997年於心導管擴張手術失敗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Чайковски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寫這份電影賞析作業之前,事先查詢了胡導演有指導過哪些電影,於是查到了「龍門客棧」,二話不說馬上決定就是它了,因為小時候有玩過龍門客棧這個線上遊戲,雖然選中的原因有點可笑,但這部片的來頭可不小,我認為可以算是胡導演的代表作。

qazkevin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問是誰賦予了中國武俠片獨特的藝術靈魂,答案毫無疑問是胡金銓。從《龍門客棧》打破武俠片只注重感官刺激的傳統并取得大賣開始,《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一系列影片逐步構成了胡金銓俠道與禪道相糅、詩意與快意具備的武俠世界。

作為胡金銓標誌性的作品,《龍門客棧》儘管還未完全體現出他的電影美學,但許多胡金銓電影中的“要素”已初現端倪。首先是他承自李行導演的對細節的考究。作為明史的忠實愛好者,胡金銓在講述龍門客棧的故事之時顯然對時代生活的細節把握地十分到位,無論是東廠的高帽子還是女俠朱輝的頭笠,甚至於每個角色手中的兵器,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其真實面貌。其次,武打場面與京劇的音樂完美結合,使影片將過招時或緊張或刺激的氣氛詮釋得淋漓盡致:人物出場時用四擊頭配合“亮相”、交手時鼓點配合下的步法推進以及動作停頓時音樂的戛然而止,恰到好處地建立了富有中國魅力的打鬥模式,成為無數後來人的模仿對象。第三,胡金銓的鏡頭非常富有畫面感。他不僅時常選取石灘荒漠、竹林峻嶺等作為背景,而且開打前鏡頭或慢移或靜止地營造氣氛,激鬥時則剪輯短促、畫面變化迅速,使武打場面充滿了張力。當然,還不得不提的是由《龍門客棧》開出的(其實胡金銓在《大醉俠》中已經初步嘗試)武打客棧戲風氣,多方的勢力在集中的場景中互相試探、暗算、比試,可謂情節曲折、趣味十足,不僅在胡金銓後來的《喜怒哀樂》之“怒”等影片中得到延續,更是成為一代經典,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李安的《臥虎藏龍》等影片都有向其致敬。

lovelight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