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千秋》完成於1974年,檢視當時時代背景,正逢台灣日本斷交;加上功夫片的興起,於是當時的中影集團開始著手規劃一連串的愛國宣政電影。而其中,《英烈千秋》便是其頭陣,民眾反應相當熱烈。
整部電影的劇情簡單,便是在敘述國民政府抗日名將張自忠軍長生涯幾件重大的抗日事蹟,為人處事,還有其壯烈的愛國精神。雖然我認為劇情本身並不特別吸引人,但透過對張自忠軍長個性的刻劃,例如:他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氣質,對漢奸決不寬容,因此人稱張剝皮,但對下屬卻是疼愛有加,事必躬親,有情有義;日軍盧溝橋事件爆發後要求談判,張自忠一人單刀赴會大使館,在眾日本將領們面前捍衛國軍尊嚴,不急不徐,正氣凜然;因為對中央命令絕對服從,他忍辱負重,在眾人一片唾棄聲中,接下自治國市長一職,只為和日軍斡旋,為國軍爭取更多時間;返鄉後過家門而不入;乃至於最後在南瓜店死守最後防線,戰至一兵一卒,然後拔刀切腹壯烈自盡…….這些描寫張自忠軍長近乎於神化的人格特質,都為這部戲增添了不少看頭。
此外,在電影中,他和妻子還有女兒的互動,以及村民等小人物的存在也讓影片多了一些不一樣的元素:他的妻子堅忍,賢慧,成全,是古典中國成功的男人背後,典型的女性代表。村民,一方面代表著人情冷暖;一方面則反應出當時的整個大時代背景:雖然困苦,但卻愛國且渴望尊嚴。
看完電影的確讓人感到相當激昂,因為片中有太多賺人熱淚而且熱血的場景。但也有些地方令人覺得美中不足。首先是打鬥場面,在看過胡金銓導演的電影後,仔細看看《英烈千秋》中的打鬥畫面,實在有點……不精致。道具細節的部分也不太考究:被子彈打到不會流血,被大刀砍到衣服完好如初等。此外,片中拿的很多武器都和當時的年代不符,這是可惜的地方。另外,雖然片中有許多十分熱血激昂,令人感動的台詞和場景,但有些時候我總覺得有對話和台詞實在太過教條式,不小心就變成太不加修飾的軍政片了。
今日時代背景在看《英烈千秋》,或許已經是相當的不切實際。但我覺得若不論其背後政治意義,片中所要傳達的軍人精神是千秋不朽的。而且電影中動靜結和的也相當恰到好處,有氣勢磅礡的戰爭場面;也有細膩溫情的一面如張自忠把妻子縫製的布鞋送給下屬……我實在認為這是部很值得買DVD來收藏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