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銳利的光影、飽和的色彩,勾疊出一張張祥和平靜,但卻使人屏氣凝神的畫面,彷彿藏著種種不安與無助,在靜止的片刻中沈澱。

 

這生命中的無可如何,無論如何不敢逼視,既提不起,又放不下,只能藉由逃避而麻木的瞬間,偷偷尋找人生喘息的空間。《第四張畫》,繪出如此孤獨無力的內心,是如何在起起伏伏間探索自己的世界。

 

第一張畫,畫的就是給自己父親靈堂的遺像。身處社會邊緣的小男孩,沒有哭沒有鬧,似乎早已擁有面對人生百態該有的冷靜與成熟,頂多偶爾默默地流淚。大部分的時候,他仍舊透過認真且好奇的眼神,隔著距離,獨自觀察這冷漠疏離的世界。金士傑飾演的校工與納豆飾演的手槍仔,分別以不同的成熟世故姿態走入小男孩的人生,一個以諄諄教誨的善良嚴父形象幫助小男孩快速成長,一個以街頭小惡小善的詼諧形象作為小男孩的陪伴。這兩個生命中的過客,讓小男孩灰暗冰冷的人生燃起一些溫暖與歡樂,而本該帶給孩子這些溫暖與歡樂的父母,卻相反成為黑暗彼端的夢靨。

第二張畫,小男孩的好朋友——小雞雞,相對於羞怯與火怒的老師,尤其張顯出來小孩的純真。由觀眾哄堂大笑的共鳴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絕非編導擅自構撰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歷程。男孩的好朋友——小雞雞,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當孩子們在探索認識自己的身體抑或是生命時,單純而誠實,反是在一旁陪伴的父母師長們,卻有著自我逃避的心裡,自此從孩子的成長中缺席。

飾演生母和繼父的郝蕾與戴立忍,都在充滿壓抑節制的角色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不負責任的母親既愧疚又悲傷無奈,自私又暴力的繼父儘管不耐卻又要戴著面具應付外人,他們全都被自己的人生壓得喘不過氣,然後再將自己的不幸轉移到小孩身上。

 

男主角小翔穿過黑暗深邃的小路跑去酒店找母親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那彷彿像是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裡的主角田村卡夫卡,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進入到波濤洶湧的成人世界中,這時唯有筆直地穿過那風暴,別無他法。穿過之後,小男孩已不再是小男孩,他已進入下一個階段,而金士傑飾演的校工則像村上春樹筆下的角色烏鴉一樣,用水煮青蛙的寓言故事,一再提醒小男孩要跳出來。

 

最後一張,第四張畫,小男孩面對鏡子,畫下眼中的自己。畫畫,就是要一絲一毫地認識,一絲一毫地描繪,無法逃避,沒有遮掩。從面對父親、面對死亡,面對朋友、面對人們的身體,再來面對暴力、面對謊言、面對大家都不願面對的真相,最後,面對了自己。雖然說根據導演自己的解釋,這部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真實的社會現況,平均全台灣每一個小時,就有一個失蹤兒童,但是觀片後的思考與關懷,大可不必這麼狹隘。其實這一張一張畫,就是人生一段又一段的進程,導演以其特有的呈現手法,認真地提醒我們,勇敢地去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ageHol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