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一年之初)這部電影是在一年多前,當時還沒修臺灣電影賞析這門課,也還不了解剪接師的重要,那時看這部電影,如同《(一年之初)觀後感》這篇作者一開始的感覺一樣,只覺得劇情有些不切實際,虛虛實實互相穿插,最後蝴蝶和導演的那段跨越過去和現在的界線,甚至到了月球的劇情更是有些過於誇張。直到聽完陳博文師傅的演講,對於剪接有初的認識,在影展中再次觀看這部電影,才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再看看幾個同學寫的文章,更是深有共鳴。

《「一年之初」的特別之處》這篇文章中寫到「片段想像畫面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被串連在一起」、「像在觀看電影的拍攝過程一樣,立翔在夜總會中,穿差的電影劇本以及立翔的動作,給人一種治上的故事被影像化的感覺」。這些細節我在看電影的當下只覺得光影十分炫目特別,直到看到同學寫到才發覺這也是經過剪接的特殊手法才能達成!

另外,同學的文章《剪接的魔法《一年之初》談開去》中提到,「如果換一個人來剪接,會不會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故事?」,這個想法十分有趣!讓我想起陳師傅在演講中示範把兩個人分別走出門、靠在牆上、再坐下,簡單的三個動作,剪成兩人互相模仿,或是兩人行徑並不相關的各種意義。忍不住也跟著思考想像,不只是(一年之初),甚至於每一部電影,在經過剪接的最後樣貌是否跟導演一開始的版本不同呢?又有哪些東西,是在剪接之後被剪接師另外付予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