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馬來西亞長大的我對於電影的第一個刻板印象,即被灌輸了對電影的特定“概念”就是以本土為主體的影片,比如拍攝的故事或場景是有關於本土的文化習俗,在語言運用上也是以本土語言為中心,編劇和導演等皆為國人。

      但深入思考,又會引發很多自相矛盾的想法,比如說倘若一個外國人來拍本土的原住民文化和習俗,整個主題和思想都將焦點集中在本土上,這算不算是本土電影?換個角度看,倘若該外國編劇或導演有意將本土的民俗文化的氛圍傳達給他們國家的人,從中讓他們感受到多民族國家的氛圍,這又是否能當成是本土的電影?

      我認為人們對“本土電影”的定義主要在於編劇、導演、主演和大部分演員都是國人,因為倘若國人到了美國去拍一部警匪片,就算取景和故事的情節和結構都是在美國,仍然會被視為是本土電影。換言之,倘若全是外國人來當地拍電影,我們也難以苟同該影片就算是“本土電影”。美國有位著名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由於長期生活在中國,因此其作品包括所演過的電影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但由於長著一個外國人的長相,所以就算她成了某部影片的女主角,仍然會讓人感到彆扭,而且難以認同那就是國片。

      因此,對於“什麼是台灣電影”,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主演或大部分演員應該要是台灣人,其次是使用的語言是台灣的官方語言或者具有能體現當地風氣的方言,最後則是故事情節主要焦點體現出台灣日常生活或民俗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吉诃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