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顯示,台灣的電影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也正是此時期,開始引進一些歐美的技術、制度,也為台灣電影的開端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此時的電影類型不多,大部分具政治宣傳的特色,因此並沒任何界定上的問題。

要說台灣電影界定上的困難,大約產生在60~70年代之後,在李行、白景瑞、胡金銓等導演和電影公司的支持下,拍攝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其中有些電影的演員並非台灣人,劇情上也跟台灣摸不著邊,語言上更是沒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因此這種電影的界定也就相當模糊。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顯示:「過去《電影法》中規定,國民在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但若根據此規定,「台灣電影」這個說法就相當曖昧不明,因為牽扯到的將會是政治問題。依現狀而言,政府統治的是台灣、澎湖等地,姑且將國產電影跟台灣電影劃上等號,我想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

現在國產電影(台灣電影)的認定標準是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

電影,是由資金、技術、人力、物力、場地多方面的產物,要將這些方面的來源都統一為台灣地區,這是比較不容易的事情,例如近年最賣座的國片「海角七號」當中就有田中千繪、中孝介等日本演員擔綱演出,更何況資金、幕後、場地取景等方面,要不接觸到非台灣地區,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依照比例的認定方式,是一種最客觀的準則,大家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疑義。

可問題又來了!上述的認定是客觀上的認定,並非主觀上的認定,而這主觀上的認定,那就是每個人各自的不同想法了。而就我的想法當中,「台灣電影」最起碼要在演員、場景、劇情、語言中佔了一定的比例,那就是台灣電影。再詳細一點地說,畢竟觀眾觀賞的主要是大螢幕上的東西,因此馬上接觸的是感官上的體會,若是在螢幕前能讓我感受到台灣的風土民情大過於其他地區的元素,那就是台灣電影!

雖說這說法相當籠統,但畢竟這是主觀上的認定問題,因此也很難說的清。電影是一門藝術,每個人心中有其各自的體會,該如何來定義,那真的是感受的問題,甚至有時候連自己都會疑惑,也就很難說得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hy512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